農曆七月是台灣的慈悲月,也稱作鬼月,民間相信在這段時間地府會讓好兄弟出來放個假,到各地的普渡會場大吃大喝,家家戶戶與公司行號、廟與、聚落都會準備豐富的餐點招待祂們。然而台灣對於普渡後的食物有著一個傳說,據說普渡後的食物非常容易腐敗。

據說普渡過後食物容易腐敗。(圖/財神網攝)
據說普渡過後食物容易腐敗。(圖/財神網攝)

根據口耳相傳,普渡過後的食物容易腐敗,即使是密封的罐裝飲料味道也會變淡,據說這些現象是因為食物已經被無形眾生享用過,有些鄉野奇談甚至表示有陰陽眼的人在普渡會場會看到好兄弟們搶食的驚悚畫面。

但這終究只是傳說,無法以科學角度驗證「食物敗壞」與「好兄弟吃過」之間的關聯性,但這種說法似乎流傳的很廣泛,在台灣各地都聽的到。

目前沒有人或團隊真的做過實驗來證明,但還是可以找到一些說法來解釋這個現象:

第一、 農曆七月非常炎熱,一般的食物無論是熟的還是生的,在沒有妥善保存之下本來就容易腐壞,而大多數的普渡會場就是在一個開放式的空間內擺滿大桌子,桌上擺滿各式供品,無法有效冷藏之下食物自然容易敗壞。

第二、 普渡時間過長,就算是沒有道長主持的普渡,短則二到三小時,長的話也很容易超過五個小時,再加上炎熱的天氣,擺在桌上的食物因為變質而敗壞其實十分能理解。

台灣社會在普渡時使用的供品逐漸改變,以泡麵、餅乾、罐頭等容易保存的物品替代的情形越來越常見,雖然有人會因為傳統逐漸消失而改到失落,但現在將這些容易保存的食品在普渡後捐助給清寒弱勢家庭與社福機構的情況越來越多,其實也是傳統習俗受現代社會共同進步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