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天庭有一套權力運作的體系,是封建時期的人們以當時的皇權體系對天庭的投射,時至今日,就算沒有翻閱道教經典的人也都知道天庭眾神元首是玉皇上帝,但有趣的是,似乎還有比玉皇更高一階的「三清」存在,究竟道教天庭的權力是如何運作的呢?
大部分的人認為天庭元首就是玉皇上帝,也有人認為玉皇上帝只是天庭執行長,在執行長之上還有更高的決策核心「三清道祖」,還有一部分人認為「三清道祖」之上還有董事長「鴻鈞老祖」,若道教天庭結構真的是如此,玉皇上帝只能被排到第三層。
其實在道教教團出現前,玉皇上帝的觀念就已經存在了,因為玉皇上帝是先民對於「天」的自然崇拜,「三清道祖」、「鴻鈞老祖」是道教發展後,有了形上學的討論才出現的神明,所以玉皇上帝存在的的歷史遠比「三清道祖」與「鴻鈞老祖」更長久。
「上帝」一詞最早可追溯到《尚書》,這是夏商周三代的政治文獻彙編,之後也廣泛出現在儒家經典中,完整的稱呼是「昊天上帝」。漢朝儒家學者鄭玄認為「天與帝同」,並註解「天之別名」,這個詞指涉的是「天空」與「最高主宰」,是一種無以名狀的至高權威,與之相對的是人間的帝王「天子」,人間的帝王尚且自稱為「天子」,不難想像古人對「上帝」的尊重與敬畏。而在封建時期只有帝王可以祭天,由此可見天之尊貴。
玉皇上帝的信仰起源於先民對「天」的崇敬,在道教教團中則是「道體」的展現。由於玉皇上帝的神格十分崇高也十分尊貴,所以有些廟宇在祭祀玉皇上帝時並不會雕刻神像,而是以聖牌代表玉皇,展現出「天」沒有具體形象的特質。而玉皇上帝的人格化崇拜出現的較晚,可說是人類以自我形象投射才有現在的玉皇上帝金身。
而「三清道祖」出現的更晚,專屬於道教教團。「三清道祖」是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鴻鈞老祖」出現的更晚且未被收錄在道教經典文庫《正統道藏》內,在民間神魔小說中更常看到,「鴻鈞」亦稱「鴻濛」,是道教用以形容天地混沌未開的情況,道教教團並無將之神格化與人格化。
如果探討哪一位才是天界最高元首,其實各有支持者,但是對一般不信道教可是相信民間信仰的群眾來說,玉皇上帝就是最高神,也稱為天公,所以到廟裡拜拜時要先拜天公爐再拜主神,代天巡狩的王爺們領的也是玉皇上帝玉旨,而非向「三清道祖」領旨。對於道教的某些教派來說,「三清道祖」是位於玉皇上帝之上的大神且地位超然,玉皇上帝不過是「四御」的成員之一。而認為「鴻鈞老祖」為最神界高領導的信眾則又更少了一點。簡單來說,目前認為玉皇上帝即為天界最高領袖的人該佔多數無疑。
其實玉皇上帝與土地公都是因自然崇拜而出現的神明,玉皇上帝為最高領袖並無疑義,但有些人對於土地公最小的神明報有不同意見。土地公隨處可見,因而被稱為神界里長伯,但我們都知道在台灣的里長之下還有鄰長,家家戶戶內亦有灶神、地基主等神明。灶神是否小於土地公其實不好討論,因為這位家家戶戶都有的監察員每年要上天庭直接面聖,向玉皇報告這一家人的所作所為,其實祂的權責不會比土地公低。地基主則類似每一戶的無形戶長,保佑一房子內的所有人,但偶爾會搞怪,有時還需要土地公幫或境內境主處理。簡而言之,土地公、灶神、地基主並無上下直屬的關係,較難以放在一起討論,就好像里長跟區公所職員誰的官大一樣,不必深究,但大家的職責都是保護百姓這件事則毫無疑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