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社會普遍相信命理,認為新生兒會面對的小兒關煞共有十六個,其中一個稱為「將軍關」也就是「將軍箭」。據說命帶將軍箭的小朋友誤進將軍廟就會跟廟中神明借弓,會傷到自己也傷到身邊的人。消極做法是避免讓小朋友進將軍廟,積極作法則是請神明拔箭,在苗栗一帶流傳著將命帶將軍箭的小朋友帶去參拜伏波將軍習俗。
伏波將軍廟位於苗栗縣公館鄉五穀岡,是苗栗客家庄的特有信仰,在苗栗以外的縣市較少看見蹤跡,目前僅知在苗栗市與公館鄉各有一座伏波將軍廟。該廟主祀伏波將軍,此聖號是漢朝的軍銜,意思是「降伏波濤」,以此意象希望被授予此軍銜者能在戰場上壓制敵人。
東西二漢被授予此一軍銜的人很多,西漢有北征匈奴的名將路博德,東漢則是功勳彪炳的馬援,到了東漢末年曹操主政時期,曹操心腹大將夏侯惇也曾擔任此職,由此可見伏波將軍這一軍銜之所擔負的責任十分重大。
苗栗的伏波將軍是東漢名將馬援,除了鎮守地方保佑居民安全,還有一個特殊專長,就是專門幫命帶「將軍箭」的小朋友收箭。台灣民間認為若小朋友命帶「將軍箭」,在五歲以前要避免到有祭拜武將的廟宇,以免小朋友跟將軍借弓,若弓箭合一則有自傷傷人的危機。但是伏波廟不一樣,根據傳說伏波將軍會取下小朋友的箭放在廟中保管,因此有許多家長帶著命帶將軍箭的小朋友到廟中,請伏波將軍收為契仔女,而在每年農曆八月十三伏波將軍聖誕這天也要回到廟中參拜,直到十六歲。至於祭品,有一說是燒酒雞最佳。
命帶將軍箭的小朋友對將軍廟避之唯恐不及,但是苗栗的伏波廟卻不一樣,家長都搶著請伏波將軍收去小朋友身上的箭,由此可知台灣的民間信仰之多元性,不同的族群、區域,就有著不同的風俗與信仰,是個值得更多人深入研究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