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幟在生活中四處可見,學校有校旗,軍隊有軍旗,國家也有國旗,各種選舉時各候選人也有自己的旗幟。在廟宇和廟會時我們也很常看見代表神明的旗幟,神明的旗幟有什麼意義呢?
國旗代表一個國家的主權,校旗代表一個學校精神,軍旗代表一支部隊的榮譽,簡而言之,一個團體的精神與榮譽都濃縮在一支旗子裡。在封建時期,王旗代表帝王的權威;行軍作戰時領軍大將也有自己的軍旗,標示了將軍的所在地,也是全軍隊的士氣來源,如果象徵將軍的軍旗倒下,這支軍隊自然也無法作戰,所以成語中有「斬將奪旗」的存在,都代表旗幟的重要性。
在台灣的民間信仰中,神明的令旗有很多功用,除了招募兵馬,也是調動五營執行任務的必需品,同時也代表令旗所到之處是這位神明的轄區,各方無形眾生請自重,不可隨意找境內信眾麻煩。
一言以蔽之,神明的令旗幾乎可以視為神明本身,所以在台灣的民間信仰中有些廟宇會讓家中不平靜的信眾將神明的令旗請回家放一陣子,希望能藉神明的權威,讓盤據作亂的無形眾生知難而退,若無形眾生見到令旗還執意作亂,下一步可能就是神明親臨來處理這件事。有些廟宇則是讓擲到爐主、副爐主、頭家的信眾能請令旗回家坐鎮,因為能供奉神明的令旗本身就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
令旗代表神明權威,也有神性存在,無論是廟方還是請得令旗的信眾自然要妥善保管,但旗子畢竟是有形之物,時間久了自然會有所損壞,如果你是請令旗回家的信眾碰到這個問題,其實不用過於驚慌,在發現令旗有破損的當下就先向廟方反映,之後再討論修補與補救的方式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