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早時期的台灣是農業社會,有許多習俗都是從那時候流傳下來,包括現在使用的農民曆,當中記載的二十四節氣對以農業為主的先人們十分重要,而每年的國曆1月5日,就是「小寒」,與緊接而來的大寒被視為最寒冷的兩個節氣,為了避免受寒生病,在小寒這一天會吃一些食物來補身禦寒。

小寒是一年中最寒冷的節氣。(圖/WIKI共享資源,Ludovic Lubeigt攝)
小寒是一年中最寒冷的節氣。(圖/WIKI共享資源,Ludovic Lubeigt攝)

台灣位處亞熱帶,甚少出現氣溫零度,也不會有凍土的情況發生,但每到了這個時節氣溫仍不免坐溜滑梯一路下滑,同時也出現了許多俗諺來形容小寒的天候情況,例如「小寒大寒寒得透,來年春天天暖和」、「小寒無雨,大暑必旱」、「小寒若是雲霧天,來春定是乾旱年」,都說明了小寒這個季節的重要性。

台灣地區在冬天的禦寒方式最常見的是食補,就是透過飲食來調養體質並補充能量,避免因為氣溫驟降而感冒,最常見的是臘八粥,因為烹煮方便,材料選擇上的自由度也高,所以成為許多人家進入冬天的食補選項,據說臘八粥能驅寒暖胃、刺激食慾。

另外也有不少人會選擇羊肉爐來補身,台灣地區羊肉取得方便,將羊肉與中藥材一起燉煮成為羊肉爐,據信也有祛寒暖身的效果,但要記得不可吃太多而上火,若烹調羊肉爐時有加入米酒,也要記得食用後不可開車騎車,避免酒駕的情況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