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民間信仰十分多元,明末清初的漢人移民潮與原住民祖靈信仰的融合為其濫觴,當時渡過黑水溝來台的先民們各自帶來原鄉信仰,在經濟狀況穩定後往往會面臨神明不夠請的情況,因而衍生出「分靈」系統。

延伸閱讀 年終求財好去處 武德一脈福聚宮藏身商業大樓 

台灣民間信仰有分靈神尊的存在。(圖/財神網攝)
台灣民間信仰有分靈神尊的存在。(圖/財神網攝)

台灣民間信仰常以分靈的多寡來評斷一間廟的香火鼎盛,某間廟若分靈出去的神明越多,代表香火越鼎盛,累積為數眾多的信徒,進而有「分靈」,乃至於「分靈廟」的出現。一間廟宇的信仰圈發展通常是從僅有一尊的「開基祖」,進而有「二祖」、「三祖」…‥的出現,女性神明如媽祖則是「二媽」、「三媽」。

越來越多人拜一間廟,信仰同一尊神明,都會想請這尊神明巡視自家庄頭,可是神明只有一尊,如果每一個庄頭都請,肯定要排上很長一段日子,而且開基金身也很容易破損,所以「分靈」就成為台灣民間信仰中的普遍現象。

延伸閱讀 萬和宮有尊媽祖不姓林 「老二媽」姓廖定期回鄉省親 

然而「開基祖」與「分靈」的神靈是同一位嗎?大致可歸納出兩種說法,第一種認為都是同一位,例如媽祖是林默娘,那麼台灣的每一尊媽祖都是林默娘。第二種說法則認為不是同一位,這種觀點認為「分靈」是該神明挑選生前有公德的地方先人,經過修練後任職,不同尊的媽祖就好比同一間大學的畢業生,例如台中南屯的萬和宮,祭祀的「老二媽」就傳說是一位名叫「廖品娘」的女士所領任。

「分靈」的運作模式到底為何無法詳細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分靈」的現在台灣民間信仰中是被接受的,不過各廟宇的「分靈」條件與儀式未必相同。「分靈廟也要定期回祖廟「謁祖」,除了定期補充祖廟靈力,也是維持雙方的熱絡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