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子島因為政府限建、禁建的政策,目前仍保有許多舊時期的風格建築,可以說是台北市的最後秘境。這塊土地的廟宇密度頗高,有一間主祀囝仔公的威靈廟頗有規模,廟中有一尊神明叫威靈媽,與囝仔公之間有著一段感人而溫馨的故事。
威靈廟位於延平北路九段,是一棟兩層樓的建築,是後來修建的新廟,入火安座已六週年,但在此之前,囝仔公已經在社子地區濟世一段很長的時間。
囝仔公的故事有數種說法,但根據廟中沿革誌記載,囝仔公是古早時期的一位牧童,原鄉是福建,自幼聰穎並能識得各種草藥,善治各種病症。牧童的父母過世後由叔父扶養,以放牧為生。
這位牧童天生慧骨,某日在放牧時找到一個絕佳的風水寶地,此後牧童每天都在風水位上打坐,一年之後牧童在風水寶地無疾而終,得道成神。牧童的叔父將其葬在風水寶地,當地人尊之為囝仔公。
囝仔公天性慈悲,時常顯靈賜藥給當地百姓,這在當時醫療環境不佳的情形下,讓囝仔公短時間內累積的大量香火,廟宇也從原本的草寮逐步修建擴大,成為當地重要的信仰中心之一。
囝仔公現在稱為威靈公,是因為已經升格。在威靈廟的龍邊大位供奉的是一尊聖號為威靈媽的神明,這位威靈媽的地位十分尊貴,因為祂是囝仔公在升格為威龍公之前的監護人,更是如同母親一般的存在。
傳說故事是這樣的:囝仔公在得道成神後因時常顯靈而有信徒建廟,某日夜晚,觀世音菩薩經過社子時,看到有一群小朋友聚集在一起遊樂。觀世音菩薩展現神通,隨即理解到其中一位小朋友就是已經得道升天的囝仔公。
菩薩首先查訪囝仔公的品行與所作所為,得知囝仔公平時就常顯靈以草藥助人治病,是一位正直的神靈,但也覺得囝仔公還未長大成人,還是需要一位監護人來照顧。觀世音菩薩因此上奏天庭,最後由玉皇上帝指派一位神格為媽祖的神明到社子,照顧並教育囝仔公,所以威靈媽的正確意涵是「威靈廟的媽祖」,其中還有威靈公的母親、監護人等意義。在囝仔公升格為威靈公之前,廟裡正殿的大位都是由威靈媽來坐,直到囝仔公累積功德升格後,威靈廟的大位才由囝仔公坐,威靈媽則移至龍邊大位。
也因為威靈媽身為囝仔公的母親與監護人,威靈媽在當地信眾心中的地位十分崇高,遶境出巡時必須請「威靈媽」一同登上神轎,讓這位辛苦的母親一起快樂出遊。
家人之間的親情難以割捨,但親情的羈絆在神與神之間也是存在的,這也再度說明了台灣民間信仰的多元展現,神明並非高高在上,而是跟我們一樣有著各種羈絆。